1湖邊散步之劉克襄

 

【裡台灣】(結合五年級社會讀本)

  裡,放在台灣前面,似乎變得陌生而疏離,卻是這回行旅的關鍵字。

  台灣各地的熱鬧或溫暖,此回,我都想經由「裡」的親密漫遊,跟大家一起分享。--劉克襄

  每一個時代,都有山川風物、人文歷史的記述,供後人想像追溯彼時的風貌。多年來,劉克襄走遍大城小鎮深山野壑,如是熟悉家園,又筆耕不輟,累積出精采豐厚的《裡台灣》。

  惟這不是詳實的旅行指南,更非沉迷於走訪的心情撞擊。年輕起,鳥類、植物、歷史、古道、鄉鎮、鐵道等諸多題材的潛修歷練,一一開闊劉克襄的視野,加上樂於試驗的精神,他的作品往往深具開創性,洋溢著博物學家綜觀博聞的特質,更擅長小題大作。

  不論行走百年地景、小村小鎮,或是采采鄉野,他都一直在尋找一個最貼近當地的角度,烙印這片土地的銘記。賞鳥時,它是候鳥交會的驛站。倘若漫遊台南府城,那是五個圓環,以此為核心一層一層包圍,不僅蘊蓄了古都的街景美學,台南人的生活巧思也鑲嵌其中。又如流連淡水老街,則是一家麵包店、一間二手書屋,讓淡水繼續吐露憧憬。或者在東石,密密麻麻的蚵架像方形圖陣的詭異密碼,彷彿搭乘太空梭駛抵未來的某一星球國度;而當你輕咬當地的小吃蚵仔包,澎湃十足的海洋風味,又將你拉回現實,蚵田蚵海蚵屋蚵的人生盡在其中。

  裡台灣,如此地道內行,彷彿攝影師按下快門,拍下一張張經典的影像。書中景點幾為普羅或知名勝地,即便訊息充斥,作者還是能發掘不同的面貌。時而溯古論今,描述地貌流動;時而博引自然,道盡風物。裡恰如漬物的甕裡乾坤,包羅作者漫遊台灣的奧義。閱讀著每一篇文章,我們彷彿神遊預覽了書中景點,摸透它們的脾性,更興起旅行實證的衝動。不論現在或將來,《裡台灣》都抓得住台灣!

 

資料來源:博客來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587952

 

【11元的鐵道旅行】(本書延伸到第二單元鐵路之旅)

  總是自得其樂,總是小題大作。

  不論世界如何轉動,劉克襄慣以簡單緩慢的節奏,邂逅地方景物。如此隨性,卻能在平凡俗事,發現迷人之處。

  在喧嘩旅驛,他的視線穿越庸擾塵囂;在寂寞小站,讓荒涼孤獨靜靜包圍。除了鐵道迷追逐的硬紙票、號誌樓等,更愛牽扯無關鐵道的內容。比方,海線上挑扁擔的老人,他的扁擔是什麼植物做的?高雄車站前的公共汽車站,還有窗口如老鼠洞的售票亭嗎?

  就是這些那些,難以述說的千頭萬緒、微不足道的小景小物,讓心靈暫時出走,讓旅程滿載而歸。鐵道不單是運輸工具,而是行旅重要的元素。

  搭乘新的火車──高鐵,作者的視野不改獨家。他說,搭高鐵就像觀看一部台灣的生態紀錄片,九十分鐘的車程,活力與頹敗,文明又荒野的畫面輪番上映。也可以盡情地「流動鳥目」,由北南下,二三千公尺高山的雄峙嵱嵷,中低海拔淺山的嶙峋嵾嵯,在眼前逐一聳立而過。那興味,唯有搭高鐵,才得以盡情感受。

  風物特產、鐵路便當,作者更是當寶似地翔實研究,那股熱情,彷彿永遠十七歲,還在情竇初開。

  這回配備依然多元,文字爬梳、車站地圖、風物素描、行旅攝影。透過劉克襄的文字與圖片,我們彷彿第一次搭火車,遇見另一個迷人的台灣。

 

資料來源:博客來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33879

 

【男人的菜市場】

  從來沒有人書寫過的──台灣菜市場風物學

  含括:八大類菜市場的觀察、九種尋常食材的考據、十三樣小眾時蔬的采風、十五件土俗水果的尋根,以及七味地方小吃的探源

  分明是平常庸碌的菜市場,劉克襄偏偏逛得大有文章。

  一個城市古早生活的智慧,傳統菜市場無疑是最大的交流平台。作者時時不小心驚見,生活文化習而不察地隱伏於鄉鎮的每個角落,卻也憂疑那快要消失的可能。木柵菜市場是他買菜的小學堂,由此入學,逐漸擴及外地,遂有一台灣市場的譜系。這一掌握猶如清楚時尚品牌的流行,著名餐飲店的內容。他在典型的大溪市場巡禮,在花蓮市場體驗異地風味,在南方之南的恆春市場ㄔ亍,在新興的農夫市集思索難題和趨勢。

  菜市場供應了琳瑯滿目的食材,我們或疏忽,或習以為常,作者卻認真地自有主張。他從食用好米裡,找到一個美好的物質力量。一碗友善土地的白米飯,效益超乎想像,不只吃得健康,永續環境,更是一個家庭內聚的能量。他說一方豆腐如實呈現了社會的遞嬗,最初是風土民情醞釀了豆腐,晚近豆腐的改革之路卻反其道,引領我們找回日漸消逝的風土民情。

  很多熟悉的尋常蔬果,過去可能被誤解了,或因時間歲月而被遺忘。更有一些,正以其發展的狀態,提示一個過去未曾注意的事端,可能會在未來帶來另一食材的小小變革。作者樂於在這些農產裡爬梳,發掘新的美好。那種種蔬果,連接著許多人的溫暖回憶。

  每個菜市場裡總有些具有代表性的小吃特產。這些食材背後都有些隱喻,呼應當地生活的狀況,或者反映了在地自然風物和生活特色。有些未來都可當作某一節慶之要素,但更重要的,或許是提供了更進一步深化在地食物的論述。

  一座菜市場可以勾勒一個城鎮的綠色地圖,也可以充分感受生活的本質。站在菜市場中央,無事地隨興四顧,看著熙攘往來買菜的人群,聆聽著撒野而放肆的叫賣聲。那熱烈生活的迸發力量,彷彿大河的滾滾奔騰。這就是劉克襄最樂於參與的生活盛宴!

資料來源:博客來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556387